去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方案》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学校党委迅速印发《开云网页版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力图通过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我校“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规划。《实施方案》印发后,教学中心(思政部)强化效率意识,紧盯关键育人环节,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建好“大师资”,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不断凝聚育人合力。
一、建好“大师资”,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1.建立健全兼职思政课教师制度。邀请高校学者与实务专家同登思政课讲台,探索推动“博士讲理论、教授讲政策、专家讲故事”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柔性引进宁波大学、福建江夏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北京德恒(宁波)律师事务所的五位专家学者组成兼职思政课讲师团,共同探索具有宁波开大特色的思政课兼职教师宣讲模式。
2.强化思政课网络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思政部与学校“三支队伍”的联络,发动县级学院思政课教师、双肩挑党员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加入思政课网络教学团队。2022学年《形势与政策》授课任务由来自江北学习中心、开放教育学院、老年教育学院的教师共同承担,通过系统内思政课网络教学团队力量的发挥,价值引领、理论塑造不断显现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
二、建设“大课堂”,强化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做好思政课程群整体规划。以“专家领衔讲、教师系统讲”的教学形式,精心设置思政课程选学模块。省外理论专家余翔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打造出“政治经济学”专题模块与“百年党史”教育模块,作题为《西方经济学说的局限性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超越》与《学习百年党史,理解现代中国》的学术讲座。
马俊彦博士、张飞飞博士遵循法治引领、思维达成的育人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中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选学模块,为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员讲授《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民法典贯彻实施》与《用法学案例丈量法治中国前进之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专题思政课程;北京德恒(宁波)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人鲲、李人鹏律师根据成人学习者工作需求,将律师执业与开放教育有机结合,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导入“司法实践模块”,融“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于思政课教育教学。
2.用好“双课统筹”思政教学模式。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学科教学体系,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以开云网页版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为蓝本,引导教师挖掘各学科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开放教育专业课知识体系与思政课课程模块有机融合。陈海涛老师将专业课《政治经济学》中的思政元素提炼、挖掘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传授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黄玉寅老师对专业课《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内容进行改造,融会贯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正老师基于专业所长和学术旨趣深挖思政元素,不断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屠琦琼老师立足于专业课《创业基础》,努力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找准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讲授“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该精品微课荣登学习强国。“双课统筹”教学模式拓展了开放教育思政课的理论深度、激活了课堂教学,赢得了成人学生的“共鸣共情共行”。
三、搭建“大平台”,彰显思政课教育的“主阵地”优势
“大平台”是“大思政课”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抓手。教学中心(思政部)聚焦课程资源建设主责主业,既做“大平台”的建设者、参与者,又做“大平台”建设的推动者、受益者。
1.以“开学第一课”强化学习资源供给。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完善校领导上思政课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宁波分部以每学期新生“开学第一课”为平台载体,坚持抓“关键少数”与分类施教相结合,融校领导“开学第一课”专题讲座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确保优质思政课学习资源全大市系统共享。22秋学期,宁波分部开学第一课的新生观看次数达11425次。
2.以“思政大讲堂”打破学习资源壁垒。为落实《开云网页版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2022年9月19日至11月21日,学校举办首期“思政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以此丰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元素,进而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平台支撑。“思政大讲堂”的举办,在创新外聘专家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长效机制的同时,也推进着我校思政课程学习资源协同互动、迭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