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开云网页版!

非遗在社区 传艺育才行——《学习强国》报道我校社区非遗活动

作者:终身教育处发布时间:2024-01-10浏览次数:330

飘逸的“花韵字”,甜美的宁波汤圆,斑斓的手工糖果子——这一切汇聚在19日下午的海曙区高桥社区,吸引了众多目光。在这里,你可以亲眼见证书法家泼墨成章的艺术,品尝由王升大师亲手制作的汤圆,感受那份别样的温馨,还能欣赏到制糖艺人巧手翻转间所展现的糖果艺术。这是终身教育处与高桥社区联手举办的“非遗在社区 传艺育才行”活动的一个序幕,也是非遗在这个社区生动启航的一刻。

为打造家门口的非遗社区大学,提高非遗在我市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传承影响力,推动社区教育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正是终身教育处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各国所开展的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的子项目“非遗教育与非遗融合开发”的一项专题活动。

活动开场,嘉晋萱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表演:《姥姥的剪纸》,一纸一剪绘世界,从孩子的视角看姥姥的技艺,非遗传承的种子自小就在心中播下萌芽。接下来,是一场访谈。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传承人、宁波文史馆员沃幸康、宁波市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李春晖、国家一级美术师杜玉山三位嘉宾和主持人一起座谈,畅谈“非遗传承的必要性和非遗教育相融合的要素”。祖籍河南商丘、现在宁波鼓楼传艺的花鸟字代表性传承人杜玉山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我们‘花鸟字’经过千年的传承后,逐步演变成用水墨、用花鸟、用山水来创作。今后,要让更多的非遗技巧在民间生根发芽、在民间开花结果。”李春晖在市文化馆工作,主要负责表演类和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研究,他说:“我们宁波的非遗保护,在全国范围内都做得比较好。在这个时代,非遗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保护’的阶段,而是普及利用。”座谈中,李春晖还重点讲述了宁波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成功的例子。“非遗如果和教育相结合,再深入社区,不仅可以传承,还可以达到就业、共富的目标。”沃幸康则讲述了“抢救”性地做甬剧老艺人口述史的艰难过程。他把这项工作比作一项“工程”,当时他们曾用三年时间,采访了70余位老艺人,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内容,整理成书籍,还获得了不少甬剧的珍贵的图像资料。

终身教育处处长李承安在致辞中就2024年如何做好“非遗在社区”活动作了说明。他说,各位非遗传承人的参与和支持,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非遗文化一定会在宁波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普及。海曙区高桥镇人武部长司耀锋对非遗活动走进高桥社区表示感谢:“非遗是技术、是艺术、是文化的根。非遗文化只有走进生活、走进大家身边,非遗才有生命力。感谢大家把非遗传承下去。”

活动中,开云网页版为到场的9位非遗传承人颁发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第二期子项目,非遗教育与非遗开发融合项目领雁人聘书。同时,授予高桥社区为项目的实验示范基地,王升大博物馆、甬式家具博物馆为项目实验点。

启动仪式后,嘉宾们参观了临展厅,琳琅满目的书画、工艺作品,引得大家驻足观赏。杜玉山现场手写“花鸟字”为本次活动题词;嘉宾们还亲自动手体验王升大博物馆的汤圆制作,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

此次活动也是终身教育处今年一项重点工作:“一百千万——家门口的非遗社区大学”的启动仪式。“一”就是一个项目示范,一个传承项目和一个社区结对,计划安排十次课程;后续推广到十个社区,十个社区十次课就是“百”,每次活动邀约十户亲子家庭参加,就是“千”,到第二年再扩展十个社区,就有了“万”。在家门口就能学非遗,为社区培育能人,传艺育才,这就是非遗社区大学的目标。此次活动由我校主办,高桥镇高桥社区、海曙区作家协会少儿分会协办。相关部门的领导、嘉宾、10余位非遗传承人、高桥社区有意愿参加“轻创业”的居民和喜欢非遗文化的热心居民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的媒体链接:

学习强国

潮开云网页版